8月1日
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
《大工程里的“十四五”:高铁通山海》
聚焦中国铁建承建的
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南京北站
等重大高速铁路工程
节目实地探访中国铁建项目一线
展示高铁海底隧道施工
大型高铁站房建造等
高铁建设新技术、新装备
■ 新技术助力世界级海底隧道建设
正在建设的甬舟铁路
连接宁波市与舟山市
建成后将结束舟山不通铁路的历史
高铁上岛的关键
就在于一条世界级海底隧道——
金塘海底隧道
隧道位于金塘水道下方
施工采用两台盾构机
从宁波侧和舟山侧分头始发、相向掘进
最终在海底精准对接
这是目前世界上距离最长、盾构直径最大、
地质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的海底高铁隧道
可谓世界级工程难题的巅峰
两台盾构机面临的海底地质
截然不同
↓↓↓
■ 宁波侧,太“硬”
中铁十四局操作“甬舟号”盾构机
向舟山方向掘进
一路上需要面对
构造复杂的地层及海域环境
硬岩和软硬不均地层占比近七成
宁波侧岩石最高强度近200兆帕
24次软、硬地层交替变换
盾构机面临“硬碰硬”的较量
这就需要频繁高压换刀
目前,累计换刀20次、2000余把
相当于每掘进1米就要“磕坏”一颗“钢牙”
施工难度极为罕见
为在海底快速换刀
项目团队开展技术攻关
国内首创饱和带压进仓作业技术
自主研发饱和带压设备“海底天宫”
首次实现“技术+设备”的全面国产自主化
将使海底换刀作业更加高效
填补我国相关技术空白
■ 舟山侧,太“粘”
中铁十一局操作“定海号”盾构机
向宁波方向掘进
需应对刀盘结泥饼
管片上浮等技术挑战
长距离软土掘进易结泥饼、排渣不畅
项目团队创新采用高开口率带压刀盘
配备大功率冲刷系统
结合气压辅助排浆
辅以数字孪生平台实时监控
有效提升排渣效率
随着埋深增加
管片受地下浮力等影响易上浮
引发拼装困难、错台、渗漏等风险
项目团队借鉴行业经验
创新应用多层次注浆法及综合控制理念
成功控制上浮
甬舟铁路是构建
浙江省一小时经济圈的关键工程
届时舟山将接入全国铁路网
对宁波、舟山两地同城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金塘海底隧道作为甬舟铁路
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
中国铁建施工团队
正用创新和智慧攻坚克难
确保工程高质量推进
■ 科技赋能打造智慧绿色交通枢纽新标杆
南京北站
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
东西沿江通道与南北粤海通道
交汇枢纽车站
总建筑面积约69.2万平方米
站场规模16台30线
最高可聚集13500人
中铁建设在建设过程中
创新打造绿色低碳技术体系
涵盖绿色建造、建筑效能提升
设备系统节能、绿色能源
生态环境降碳、智慧运维等6类技术
据测算
这些技术每年可节约用电2700万度
减少碳排放约16000吨
在施工过程中广泛应用智能化设备与技术
基坑监测引入北斗定位系统
实时监测基坑坡顶水平及沉降变化
引进塔吊防碰撞系统
对吊钩高度、起重臂回转、起重量等
多方面进行智能控制
确保群塔作业安全
南京北站应用一系列举措
彰显了现代交通枢纽建设的
科技含量与绿色理念
更为行业提供了
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建造经验
“十四五”期间
中国铁建作为基建国家队核心力量
充分发挥全产业链独特优势
深度参与重大高铁工程建设
助力“八纵八横”主通道建成超80%
为中国高铁这张享誉全球的“中国名片”
注入了更为璀璨的亮色
展望新征程
中国铁建建设者将接续奋斗
驱动中国高铁在更广阔的天地驰骋
为高质量发展和交通强国建设
书写时代篇章
推荐阅读 ]article_adlist-->世诚策略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